1. <dd id="ncejp"><pre id="ncejp"></pre></dd>

    2. <th id="ncejp"></th>
      <button id="ncejp"><acronym id="ncejp"><input id="ncejp"></input></acronym></button>
      <em id="ncejp"><tr id="ncejp"><u id="ncejp"></u></tr></em>
      <tbody id="ncejp"></tbody>

      “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河南實踐”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

      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0898zj.com 時間:2023-11-15 10:00 來源:省政府新聞辦

      新聞發布會視頻

        2023年11月15日10:00,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召開“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

        發布內容:介紹和解讀我省科技創新工作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的進展情況和成果成效,并回答記者提問。

        發布人:

        張 銳 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

        楊建國 省委組織部部務委員

        刁玉華 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

        高正龍 省科學院副院長

      “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 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

        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辦公室主任 常軼旸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讓創新發展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最顯著的標識。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系列主題的第三場新聞發布會,向大家介紹河南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有關情況,并回答媒體關注的問題。

        首先,介紹一下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發布人:

        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張銳先生;

        省委組織部部務委員楊建國先生;

        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刁玉華先生;

        省科學院副院長高正龍先生。

        下面,先請張銳廳長作主發布。

      張

        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 張銳

        新聞媒體的朋友們:

        近年來,河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奮勇爭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囑托,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實施以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為首的“十大戰略”,成立了省科技創新委員會,高密度漸進式研究科技創新重大事項,著力構建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農谷“兩城一谷”三足鼎立科技創新大格局,各項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主要指標大幅提升,跑出國家創新高地建設的“加速度”,交出亮眼“成績單”。今年截至10月底,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018億元,同比增長22%。根據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今年9月發布的統計公報顯示,我省2022年研發經費支出達到1143.26億元,增速12.2%,連續7年增速超10%,河南創新發展已全面起勢,正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最顯著的標識。

        下面,我從6個方面作簡要介紹。

        一是著力構筑“三足鼎立”創新格局,打造國家創新高地建設的核心支點。一體推動省科學院重建重振與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三合一”融合發展,依托省科學院創新平臺建設研發實體39家,總數居全國省級科學院首位;引進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一批一流大學在中原科技城設立鄭州研究院,中原科技城在全國279個科技城中排名31位。市場化運營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河南省技術交易市場、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洛陽分中心、周口分中心相繼揭牌。加快建設中原醫學科學城、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集群,5位院士受聘首席科學家,首批10個研究所入駐,形成“一院一城一產業集群、醫教研產資五位一體”融合發展格局。高位布局推動“中原農谷”建設,核心區入駐省級以上科研平臺27家,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一期建成投用,神農種業實驗室正式入駐,中原農谷立法工作有序推進。

        二是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日趨完善,成為引領產業加速發展的重要引擎。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取得突破,國家超算互聯網核心節點項目正式啟動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中入列13家,由河南師范大學牽頭建設的抗病毒性傳染病創新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實現了我省高等院校牽頭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5家工程研究中心納入國家新的管理序列,新增9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我省國家級創新平臺達到171家。信陽、許昌高新區成功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同時,緊盯國家戰略目標和我省產業發展需求,建設省實驗室16家、產業技術研究院4家、中試基地36家,省實驗室協同創新體系不斷拓展優化。

        三是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堅持紓困解難與育企強企相結合,推動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截至目前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四有”(有研發機構、有研發人員、有研發經費、有產學研合作)覆蓋率達56.19%。強化創新型企業梯次培育,依托龍頭企業建設28家創新聯合體,“瞪羚”企業達454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2.6萬家,總數位居全國第6位,形成企業創新發展雁陣式格局。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推進政策性科創金融,全省“科技貸”累計支持科技型企業2604家(次)、150.89億元,“專精特新貸”累計支持專精特新企業848家(次)、83.8億元,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力度顯著提升。

        四是打造引才聚才強磁場,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李蓬、張鎖江、王耀獻、戴玉強、于魁智、夏元清等具有深厚專業功底和豐富管理經驗的行業領軍人才先后受聘擔任河南高校校長(院長),為河南高等教育加快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成功舉辦第六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簽約高質量人才合作項目1800余個。大力實施中原英才計劃(育才系列),遴選中原學者9名、中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9名、中原科技創業領軍人才20名。青年人才競爭力提升明顯,鄭州大學徐明亮教授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首批省自然科學基金杰青、優青項目中,26人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81人獲批國家級項目資助。

        五是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聚焦全省7大萬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28條重點產業鏈,加強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完善我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體制機制,啟動實施19項省重大科技專項、203項省重點研發專項,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帶動產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如,宇通公司突破了高效高密度電機系統、高集成度動力傳動系統等5項關鍵技術難題,為我國電動商用車的大批量推廣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中船重工七二五所突破了焊接工藝工程化應用難題,高品質冷軋鈦帶卷產品實現了國產化替代,帶動我省鈦產業上下游整體協同發展。

        六是深化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實現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加快推進科研院所重塑性改革,省社科院、省地質研究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省科學院、省農科院、省醫學科學院共同形成“3+3”科研院所發展格局。在全省推行由省市縣三級科技管理部門組成的科技服務綜合體,充分征集各類創新主體科技創新需求,提供精準高效科技服務。完善創新項目“征集、入庫、出庫”制度,設立重大項目項目庫,改變一次性遴選方式,建立月審核、月論證、季論證、隨機論證相結合的項目遴選機制。開展財政科技經費“直通車”“包干制”改革,充分下放科研經費支配權限,啟動科研經費直撥改革試點,撥付周期由4個月以上縮短至21天。完善科技成果獎勵體系,開展創新生態評估考核,營造尊重創新創造的濃厚氛圍。

        惟其篤行,方能致遠。當前,省委、省政府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高位推動科技創新,舉全省之力補短板、提質量、促改革,探索出一條具有河南特色的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路徑。下一步,我們將創新理念思路,轉變思維方式,以思想之變引領發展之變,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加快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堅定不移地走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華山一條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貢獻力量。

        我先介紹這些,謝謝!

        常軼旸

        謝謝張銳廳長全面詳實的介紹!接下來,歡迎記者朋友就本場新聞發布會關注的內容進行提問。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新社記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重要要求。省委書記樓陽生強調要創優人才發展的“大生態”和用人單位的“小氣候”。想了解一下,組織部門在這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謝謝。

      楊

        省委組織部部務委員 楊建國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省委把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列為“十大戰略”之首,堅持把引育人才、集聚人才作為戰略性、全局性、基礎性大事來抓,以人才第一資源更好激活創新第一動力、引領發展第一要務,展現了建設人才強國的河南擔當、河南作為。特別是今年,我們聚焦打造一流人才生態,在深化人才“引育用服”全鏈條體制機制改革上下了很大功夫,努力讓各類人才各盡其能、各展其才。當前,全省人才總量達到1410.31萬人,比上年增加209.08萬人,實現17.4%的大幅增長。

        一是在“引”上,更加注重高端引領、精準引進。以服務“三足鼎立科技創新體系”“高等教育三個調整優化”“7大產業集群”為重點,大力實施“1+20”一攬子人才引進政策,開展頂尖人才突破行動、領軍人才集聚行動等專項行動,吸引集聚一批能引領帶動學科建設和產業發展的高端人才。比如,超常規舉措引進頂尖人才方面,通過“一人一案”精準對接引進、“一事一議”提供政策支持、“一人一專班”全程跟蹤服務,今年以來全職引進海內外頂尖人才11人,包括兩院院士4人,發達國家院士4人,著名文化藝術表演家3人。再比如,打造常態化引才載體,舉辦第六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開辟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累計延攬優秀碩博士和高級職稱人才4.4萬人、本科以上人才28.2萬人。

        二是在“育”上,更加注重青年培養、梯隊建設。更大力度、更大規模支持青年人才發展,推動各類人才計劃和科研項目對青年人才傾斜支持。比如,在擴大支持規模上,“中原英才計劃”青年項目每批支持數量每年都在增長,今年一次性增加83%,由60人增加到110人。省自然科學基金每年安排50%以上的項目專門支持青年人才;在暢通成長通道上,建立優秀人才職稱評審專用通道,在省級層面每年單列不少于200個“特設崗位”,專門用于35歲及以下青年人才申報正高級職稱、30歲及以下青年人才申報副高級職稱,不受單位結構比例限制;在搭建培育平臺上,以實施博士后招引培育“雙提”行動為重點,大幅增加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和創新實踐基地數量,今年全省一次性新增博士后流動站17個、達到98家。大幅提高博士后資助經費標準,對新招收的全職脫產博士后,給予20萬元—40萬元資助經費,按照博士后科研水平和招收單位對其評估結果給予20萬元—40萬元的資助經費,對出站留豫、來豫工作的博士后,省財政給予每人20萬元的安家經費補助。

        三是在“用”上,更加注重放權賦能、激發活力。比如在人才評價上,推進人才計劃優化整合和人才評價“破四唯”治理,修改完善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在充分授權上,省屬事業單位實現“6個自主”,即自主使用編制、自主設置崗位、自主制定招聘方案、自主發布招聘信息、自主組織考試考察、自主辦理聘用手續;在為人才松綁上,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完善重點科研項目“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推行首席專家負責制、科研經費“包干制”,切實保障科研人員潛心研究。近期,我們聚焦發揮用人單位主體作用在全省開展調研,結合營造最優人才“小氣候”,還將制定相關政策文件,推出符合我省實際、操作性強、含金量高的具體舉措,比如,對用人單位引才育才工作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對新培養和全職引進的頂尖人才,省財政按照每人600萬元的標準給予用人主體引才育才工作經費支持;對全職引進的國家級創新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省財政分別按照每人300萬元和100萬元的標準給予用人主體引才工作經費支持,賦予用人單位在職稱評審、經費管理、成果轉化等方面更大自主權。

        四是在“服”上,更加注重完善體系、務實有效。比如,開展“一站式”服務,在省、市政務服務大廳設立人才服務窗口,在省政務服務網站、“豫事辦”APP上設立人才綜合服務平臺。比如,發揮市場化手段方面,組建河南省人才集團,通過市場化、專業化手段,開展高端人才引進、高端智庫建設等。再比如,辦好人才“關鍵小事”,強化對高層次人才子女教育入學和醫療保障工作服務。比如加快推進省市人才公寓建設,明確建設標準、強化統一運營,僅鄭州市就建設人才公寓17.2萬套(間)、完成配租2.7萬套(間),帶動各地加快推動這項工作開展,更好地為各類人才服務。

        在此,也希望媒體朋友們繼續關心關注人才工作,進一步宣傳好我省的人才政策和工作成效,與我們一道共同營造“群賢畢至、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謝謝大家!

        河南日報記者

        我省把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作為十大戰略之首,請問教育部門是如何來助推戰略實施的,下一步又有哪些謀劃打算?謝謝。

      刁

        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 刁玉華

        感謝你對我省教育工作的關注。近年來,省教育廳認真落實省委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第一戰略,堅持從政治上看教育、從民生上抓教育、從規律上辦教育,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建設。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以超常舉措,推動高等教育規模和質量“雙提升”。推動高等教育發展,是時代所向、發展所要、人民所盼。在辦學規模上,我省高等學校數量達到168所;普通本??圃谛I鷮⑼黄?00萬人,均位居全國首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預計可達57%,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持續提升。在高校布局上,2023年,我們完成了信陽師范大學、鄭州美術學院和11所??茖W校審批設立;河南體育學院和漯河食品工程職業大學2所新設置本科高校,教育部專家組剛剛結束考察。加快推動河南電子科技大學、鄭州航空航天大學、河南音樂學院、河南戲劇藝術學院籌建工作,進一步加快補齊短板、優化結構。在“雙一流”建設上,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支持“雙一流”建設和創建的4個指導意見,多次召開“雙一流”建設和創建的咨詢會、推進會、整改會,4所創建高校的7個學科入選教育部“高校學科領域優先發展”規劃。在科技創新上,支持引導高等學校積極參與建設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農谷建設,為我省搭建“三足鼎立”科技創新大格局做貢獻,同時深度參與我省立項建設的16家河南省實驗室,努力構建科技創新戰略力量。在服務產業發展上,會同省科技廳、省工信廳印發《推動高校與規上工業企業共建研發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聯合召開推進會議,引導校企共建研發中心規范化運行、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有1503個校企共建研發中心,17個高??萍汲晒D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這兩項指標都提前完成省委、省政府重點任務。

        二是以規劃引領,大力推進職業教育高地建設。在頂層設計上,研究制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及相關配套政策,積極探索省域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新模式。在產教融合上,推動組建20個市域產教聯合體和37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以及50個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200個工匠實驗室。在職業培訓上,全省教育系統高質量完成“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培訓任務67.65萬人次、取證47.42萬人。

        三是以改革創新,著力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在高等教育上,出臺指導意見,依據不同類型高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按照不同學科專業類別特點,引導高校積極開展研究性教與學的改革,表彰20名河南省大學生“創新之星”,立項348個研究性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356門示范課程、50個創新性實踐建設平臺,遴選100個典型案例、53個研發性實踐教學優秀成果,引導學生深入工程一線、科研一線參與科研創新實踐,增強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在基礎教育上,以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等為抓手,督導各市縣開足開齊中小學科學、信息技術和理化生等課程;依托“特崗計劃”、“優師計劃”等,為農村中小學補充約3000名高素質專業化的青年教師,從源頭上加強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選拔一批品學兼優、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中學生走進大學,參加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科研實踐等活動,建立大學與高中聯合發現和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我省教育改革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進步和成績,但與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與河南億萬人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尤其在家門口上好大學的期盼還有不小差距。接下來,我們將重點圍繞省委確定的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第一戰略,加快推動高等教育起高峰、上水平,為我省教育強省和現代化河南建設提供有力支撐。謝謝!

        河南廣播電視臺記者

        河南提出“重建重振省科學院”,請問圍繞這一目標任務,近兩年我們在提升創新能力、支撐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謝謝。

      高

        省科學院副院長高正龍

        感謝你的提問。重建重振省科學院是我省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關鍵一子,兩年來,我們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頂層設計,強化責任擔當、務實重干,一體化推進研發體系、轉化體系和服務體系的重構重塑,著力打造貫通產學研用的科研實體,形成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中試到產業化、工程化的創新鏈條,有力推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和未來產業的謀篇布局。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自身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堅持新型研發機構定位,實體化運營、平臺化運作、體系化構建。截至今年10月底,共引進80位高層次人才擔任首席科學家、特聘研究員,其中兩院院士和外籍院士12人、國家級人才35人,新招引博士、博士后近400人,人才總量躍居全國省級科學院第一方陣。根據我省7大萬億級產業集群、28條重點產業鏈的需求和人才到位情況,先后組建了量子技術、集成電路、激光制造、半導體、新型顯示、先進陶瓷、生物醫學等21家研究所,牽頭組建了墨子、黃淮、人工智能大數據、超硬材料等省實驗室(產業研究院)。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中科院、中科曙光等強化合作,開展智能超算、環形正負電子對撞和引力波天文臺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與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一流大學合作建設鄭州研究院。

        二、環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建設持續提速。按照“企業家出題、科學家答題、地方政府支持”的科研組織方式,打造集聚研發機構、科技成果、科創資本、高端人才的環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創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模式。目前,在中原科技城打造中原量子谷,已入駐量子材料與物理研究所等一批科研創新平臺和國科量子、國盾量子、國耀量子、長江量子等一批全國頂尖的量子企業及其科研團隊;在鄭州高新區圍繞新材料,布局了材料研究所、碳基復合材料研究院、先進陶瓷材料研究所和材料基因工程研究所等高能級研究機構,并建設了近3萬平方米的中試基地,吸引了西北工業大學李賀軍院士團隊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逐步落地;在金水區金科智匯谷建設了2萬平方米的化學化工創新與中試基地;在航空港區引進中科大科研團隊組建了智慧創制研究所,近3萬平方米的科研與中試基地正在建設中。聚焦美妝產業與洛陽瀍河區合作共建了河南省科學院(洛陽)科創園(中原美谷),目前已招引入駐企業52家、創新團隊9支;聚焦精細化工與環保新材料領域,與焦作市共建河南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累計孵化科技型企業38家、轉化科技成果30余項。今年7月、8月,樓陽生書記先后到沁陽和洛陽兩個園區調研指導,對“不走的科學院”給予充分肯定。

        三、院地合作穩步推進。圍繞把省科學院建設成開放、協作、共享、服務的大平臺,與地方政府通過雙向選擇、協作共贏的方式,積極探索院地合作新模式。聚焦科技賦能,持續加大創新資源輸出,與地方政府共建河南省科學院鶴壁分院、濟源先進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南陽光電研究所、平頂山產業技術研究院等,與蘭考、嵩縣、民權等地的主導產業結合,謀劃建設一批中試基地,支持許昌、商丘等地市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等工作也在積極推進中,助力地方政府補齊創新要素匱乏、創新能力不足的短板。

        下一步,我院將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做強科研、做大平臺、做優轉化,充分發揮科研、人才、成果等優勢,全力為我省產業發展做出省科學院新的更大貢獻。

        謝謝!

        常軼旸

        謝謝各位發布人!今天的現場提問先到這里,如果記者朋友還有其他關注的問題,可以在發布會后,與省科技廳等相關發布單位聯系,進一步采訪了解。

        媒體朋友們,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以來,創新發展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廣泛共識、實際行動,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的主旋律、最強音。在此,希望新聞媒體的朋友們持續關注和支持河南的科技創新發展,聚焦我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第一戰略,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舉措成效,用心講述河南堅定走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之路的生動故事,為我省加快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全力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全國重要人才中心營造濃厚輿論氛圍!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到這里,再次謝謝各位發布人!謝謝記者朋友們!再見。

      責任編輯:安艷鴿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關閉當前頁面】

      相關閱讀:

      男人的网站,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青春娱乐视频极品视觉盛宴
      1. <dd id="ncejp"><pre id="ncejp"></pre></dd>

      2. <th id="ncejp"></th>
        <button id="ncejp"><acronym id="ncejp"><input id="ncejp"></input></acronym></button>
        <em id="ncejp"><tr id="ncejp"><u id="ncejp"></u></tr></em>
        <tbody id="ncejp"></tbody>